丝绸之路--洞内观说法
说法洞内观说法
藏经洞位于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是坐北朝南的一个侧室,晚唐建,编号第17。窟高仅2米多,面积不过一丈见方。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该窟时,洞内堆满经卷文书法物。卷子都用白布包着,十来个卷子一包,重重叠叠堆放着,总数据今人统计约有四万六七千号。是从魏晋十六国到北宋时的遗物。大部分是汉文卷子,还有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康居文、梵文的卷子。其中宗教经卷占大多数,约有32,000个卷号,其他为世俗文书,绝大多数遗书是写本,也有少数刻本即雕版印刷品。其中有著名的咸通九年(868年)刻的《金刚经》,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全部遗书都是印刷术发达以前的写本和早期刻本,故弥足珍贵,堪称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
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和原因,尚未有确凿的原始资料发现。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封闭于1036年敦煌将陷于西夏之时。首倡此说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在1908年写写的《敦煌石室访书记》中曾说:"首当研究之问题,厥为卷本入洞之约略年代,此实有准确之凭证在焉。卷本所题年号,其最后者为宋初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及至道(公元995-997年),且全洞卷本,无一作西夏字者,是洞之封闭,必在十一世纪之前半期,盖无可疑,以意度之,殆即 1035年西夏侵占西陲是也。洞中藏弆,至为凌乱,藏文卷本、汉文卷本,绢本画幅、缯画壁衣、铜制佛像,及唐大中刻本之丰碑,均杂沓堆置,由是可见藏置时必畏外寇侵略而仓皇出此。"①在伯希和之后,英国人斯坦因和我国学者罗振玉、姜亮夫等也都持此说。如斯坦因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说:"就卷尾以及文书中间所记载的正确年代,这些卷子的年代大概自第五世纪的最初以迄于第十世纪的终了。研究所得的这些年代以外,再加上以伯希和教授的材料比观互较,可知这一部大藏书室之封闭,一定在十一世纪初期左右,其时西夏人征服此地,有危及当地宗教寺宇之势,因而如此。"1984年贺世哲在《从一条新资料谈藏经洞的封闭》一文中,又对上述观点做了补充。他认为,十一世纪初期,敦煌的东边,党项势力已渐强大,并把进攻目标指向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西边,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也不断向东推进,并消灭了于阗的政权。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统治敦煌的曹氏归义军政权不得不开始十分紧张的备战工作,为了防止可能到来的党项或哈拉汗王朝军队的破坏,敦煌各个寺院便把佛教典籍、画卷以及其他各种文卷集中到莫高窟,并封闭于高僧洪 的影堂中。为了不露痕迹,佛教徒们特意在堵塞窟口向壁一绘制了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