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古代沟通国外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我国和中亚、西亚、印度以及欧洲的友谊之路。它的开辟和发展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番艰苦卓绝的事业。道路遥远,山川阻隔,流沙横卧,雪山耸立,种种自然障碍,真是千难万险,无法尽述。在葱岭的南端,山路崎岖,气候恶劣,还要经过大小“痛头山”(在今新羞塔什库尔干)。那里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头痛呕吐,以致身亡。有的地方怪石峥嵘,谷深莫测,山路崎枢,行人只能骑步相持,绳索相引,通行十分艰难。为了促进友好往来和加速经济文化交流,需要多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集体的智慧!
早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已是“使者相望于道”。使商往来不仅次数多,而且规模大。、往往多达数百人,少的也有百余人。汉朝每年派出的使团,多者十余次,少的也有五六次。往返一次长者达八、九年,短的也得好几年。中国使节的足迹远及安息、奄蔡、犁轩、条支、身毒等国。与此同时,中亚、西亚、罗马和印度的商旅使节也相继来到中国。一年之中多至数千人。汉朝政府在长安的藁街,还修建了专门接待西域商旅和使节的邸舍(招待所)。当时的敦煌也成为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中枢。